早期马克思哲学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 A+
所属分类:西方哲学原著

早期马克思哲学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实践观的创立马克思、恩格斯对实践的解决,是在1842年到1845年期间。他们一步入社会,就以战士的姿态出现:一方面即积极干预社会,大胆实践;另一方面则刻苦钻研理论,努力建立一个新的世界观。

马克思站在维护“最低户的备受压迫的无组织的群众人的权利”的立场上,在1842年到1845年期间完成了由革命的民主主义向科学共产主义的过渡。恩格斯在这期间完成了由革命的民主主义向科学共产主义的过渡。恩格斯在这期间不仅完成了与表年黑格尔派的决裂,而且直接把斗争矛头指向当时普鲁士反动政府的头了威廉四世。而当他一进入英国,便以极大的热情接触工人,生活在他们之中。这反映了他从革命的民主主义向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他们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斗争的同时,又开展了巨大的理论研究工作。这一工作紧密地依赖着实践并与其发展相一致。从1842年到1846年,他的的现论话动可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是1842-1843年,从在《莱茵报》工作始,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问世止。为了真正弄清国家。法与市发社会、劳动群众的关系,马克思深入地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与黑格尔划清了界限。他认为“政治国家”并非是市民社会的基础,相反,政治国家是被市民社会这个现实基础所规定的。它在存在与作用,只不过是为“私有财产的意志能够存在”。马克思还指出现实国家是“人民的对立场”。如何克服这一对立呢?马克思指明了方向:必须使国家的实际体现者——人民,成为国家制度的原则。这实质上是把人民群众看成是对国家实行改造的力量源泉。所以,问题的最后落脚点,则集中到如何克服和改造现实的国家,消除它与人民群众的对立这样一个政治问题上。在这里,政治与哲学紧密地不联系一起。

第二阶希是1843-1844年,从《德法年鉴》创刊到《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及《神圣家族》问世。这一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与思想转变戏法又分为两步实现:第一步是马克思从上述国家与人民群众对立、矛盾出发,通过批判“鲍威尔”在关于犹太人的解放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提出了“政治解放荡不羁即全人类解放”的问题,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物质承担者只能是无产阶级,从而使政治与哲学的结合最终获得了积极成果,并集中体现在《论犹太人解放》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犹太人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一样,应在探求形成宗教的社会经济条件。社会关系的基础改变中寻找答案。马克思还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的,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如何论证上述观点?这就要说明无产阶级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与作用。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深入到经济学领域,把哲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从事的第二步工作。在被马克思称为天才大纲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从社会主义的观点探究了作为私有制的必然后果的现代经济制度的基本现象”。说明了冰生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矛盾对立的经济的基础。尽管这是一篇不成熟之作。然而却是马克思、思格斯踏入经济领域研穷的第一个成果,只是由于它,促使了马克思“下决心去研究政治经济学。”

为了深入研究和确定人的本质,说明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与作用,马克思写了《经济学一哲学手稿》。这一著作详细记叙了马克思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进程。他从现有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入手,剖析了私有制形成的根源及消灭它的手段与途径。他指出,人的本质应在劳动中把握和理解。因为只有劳动,人才把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成为从事多种多样活动,实现无限进步的社会产物,马克思充分肯定了黑格尔的“合理内核”在于他把“真正的因而是现实的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马克思还深刻地阐述了造成私有制出现的根据是“异化劳动”。在分析异化劳动的性质与内容的基础上,他又揭示了劳动与资本的对抗,展示了这种对抗的结果——社会主义社会产生的必然性。“因此,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作为人的生活的确立,是一切异化的积极化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合乎人的本性的存在亦即社会存在的复归”,只有在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依据一个全面的方式,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他的全面本质,人才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消灭异化,实现共产主义,必须要有革命的实践活动,所以马克思说:“有了共产主义思想,就完全足以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而为了消灭现实的私有制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的行动”。而完成这一切行动,只能依靠无产阶级。

在经济领域探讨了人的本质,在异化劳动中说明了人之后,马克思又通过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从哲学高度概括了人的本质。这里,虽然从形式上看,马克思在谈及费尔巴哈的哲学时,没有最后确立自己与费尔巴哈的关系,但从内容到本质,马克思理解的人与费尔巴哈理解的人已完全不同。马克思断言,物质生产才是解释人的历史发展,说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统一及人类生活全部多样性的基础。在论证这一观点时,他指出:“只有借助于发达的工业,亦即借助于私有财产,人的情欲的本体论的本质才能充分完整地、合乎人的本性地得到实现;”马克思这时把握的人是在物质生产,异化劳动基础上实现的人;是通过这一基础,才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做了全面、历史、社会的了解和说明的。所以,对人的新内容、本质的了解,注定要抛弃费尔巴哈的“人”这个旧形式。寻找新形式,使自己的理论获得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的新统一,只是个时间问题。在论及《黑格尔精神现象》那部分,马克思着眼于对黑格尔“异化观”的批判,说明了唯物主义异化观的客观物质基础。与此同时,还批判的改造、吸收了黑格尔的“扬弃观”这一“合理内核”,并运用辩证的扬弃观这一理论基础,再一次论证了通过理论与革命实践活动结合,扬弃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和恢复人的本质的历史必然性。他指出:共产主义作私有财产的扬弃是要求恢复人类的活动作为人类的财产,这是实践的人本主义的生成,换言之,无神论是经过宗教的扬弃,共产主义无反顾经过私有财产的扬弃来责骂自己的媒介的人本主义。“只有经过这种媒介的扬弃”,“这积极地从自己本身开始着的积极的人本主义方始生成。

继马克思写完《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不久,他与恩格斯又运用上述那些思想,对青年黑格尔派进行了批判,于是便产生了《神圣家族》这部著作。

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新实践观过程中的第一、二两阶段的思想进程,我们可以看到:第一阶段是政治与哲学紧密相连的阶段。这一研究所获的积极理论结果是:“人类的彻底解放只能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的社会实践才能最终获得。”这一革命的结论,又促使他们将哲学与经济结合起来,深入到现实经济结构之中,从研究现存的社会生产、劳动中,揭示了上述革命结论的经济基础,从而论证了它的必然性。把前两个阶段概括起来说,就是“直接的政治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去研究实践的理论,通过批判地借鉴先驱者的思想、理论,对政治、经济实践活动及其历史的分析研究,终于在内容上(虽然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费尔巴哈的形式)完成了新实践的创立。这是实践与理论两条战线齐头并进、交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总结这段思想成果,使新的实践找到自己合理形式,已成为关键性的最后一步。1845年的《费尔巴哈论纲》的写成,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的实践观这一过程的第三阶段——成熟的阶段。

十一条论纲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是从认识论上,批判了旧哲学(尤其是唯物主义),第一次自觉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唯物论,特别是费尔巴哈的唯物论)的本质区别。几千年的哲学发展——矛盾的焦点集中到“认识上”。马克思、恩格斯继费尔巴哈之后,结合研究现实具体实践活动,终于揭开了人的真实本质之谜,从而实现了实践与认识的真正现实的内在联系,首次将认识论奠定在实践的基础上;不仅科学地解决了认识论,从而使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原则得到了彻底贯彻,并获得了说明自身的基础与依据。第二部分用实践的观点,划清了与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根本界限,并且通过费尔巴哈的批判,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与费尔巴哈历史观的区别与联系,指出新的实践观的创立,最终把费尔巴哈的“感性的、抽象、片面的人”变成了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从而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形成的真实过程。第三部分肯定了作为这一新的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世界观形成的重大意义——直接、特殊意义上看,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从间接、普遍意义上看,它开辟了指导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哲学发展新时期。

《费尔巴哈论纲》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实践思想发展过程的总结。它从哲学高度,以实践为基础,科学地说明了人与自然(认识论)、人与“(历史观)现实的、历史的关系在,并肯定环保以新的实践普标志和内容的新的世界所独具的直接、间接的方法论上的意义。总之,马克思、恩格斯终于在政治——哲学——经济学——哲学这一过程中,最后完成了实践观的创立。

另外我们还应看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立,象其他任何科学问世一样,是根植于先驱者思想、理论基础之上的产物。这必须从已呢的思想材料出发。这一新的实践观的产生,正是得益于费尔巴哈和黑格尔。费尔巴哈为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提供了出发点,并指出了取得这一成果的道路;而黑格尔却为其创立了提供了合理的方法和具体丰富的内容。

费尔巴哈恢复了唯物论的权威。这决不意味着是对十八世纪机械唯物论的简单重复,事实上,他的许多提法、更接近于辩证唯物主义。在他看业,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认识、主体只是自然的派生物。“存在先于思维”。观念不再是观念,而是对象自身,影象不再是影象,而是事物的自身,思想、理想乃是实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基础在于自然。这样,他就为解决实践问题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

不仅如此。费尔巴哈对解决主体与客体、思想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理解更深的一点,也是比机械唯物论者大大前进了的一点,即他把这种花统一看成是人,并且认为只有解决了人的问题,才能最终解决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他说:“思维与存在统一,只有在将人理解为这个统一的基础和主体的时候,才有意义,才是真理”。但他只看到人的自然属性这一面。没有看到他的社会属性,因此,人在他那里仍然是抽象的存在在,从这样的人出发,是不能将主体与客体具体、历史地统一起来的。这不是说他没有注意到实践。事实上,在那里还有近乎马克思主义的精彩提法。例如他说:“理论不能解瘊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新哲学“本质上具有一种实践倾向,而且是最高意大利义下的实践倾向”。但于由他不能把握人的现实本质,所以上述精彩提法,只不过是些没有具体实际内容的空泛形式而已。

费尔巴哈尽管正确地提出了问题,却法有解决它。这一悲剧的造成,关键在于他简单地对待黑格尔,抛弃了黑格尔的“合理内核”——辩证法。事实上,是黑格尔第一次将实践纳入认识论范畴。虽然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决定了他把实践看成是绝对观念自我认识的一个环节,把它了解为在本质上是精神的活动,但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要实现自我认识就必须产生生命,所以人在他那里是一个与整个客观世界对立的有生命的认识主体。他认为:“动物用一套局限性的手段和方法来满足它的同样局限的需要,虽然来满足它的同样局限的需要。人虽然也受到这种限制,但同时证实他能越出这种限制并证实他的普遍性,借以证实的首先是需要满足手段的殊多性,其次是具体的需要分解和区分为个别的部分和方面,后者又转而成为特殊化了的,从而更抽象的各种不同需要”。黑格尔的合理思想就在于看到了人与动物本质所以不同,正是由于劳动。这种劳动是一种不断改造世界和不断广泛增加需要对象的过程,它反映了人作为一个有生命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为此,“生命把自己作为个别的主体而和客观性分隔开来”。于是产生了认识。

在认识中,黑格尔认为观念的实践活动即是一种整理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因为客观世界是由概念建立起来的,而概念的这个世界,最初不与其相符合,而实践就是用主观必然性去理解、改造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使之消除客观世界的客观“片面性”而与观念相符合。黑格尔指出:“认识的过程一方面由于接受了存在的世界使进入自身内,进入主观的表象和思想内,从而扬弃了理念的片面的主观性,并把这种真实有效的客观性当作它的内容,借以充实它自身的抽象的确定性。另一方面,认识过程扬弃了客观世界的片面性”。列宁高度评价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哲学全书”第225节非常好,在那里“认识”(理论的)和“意志、实践活动”被描述为既消灭主观性的“片面性”,又消灭客观性的“片面性”的两个方面,两相方法,两个手段。黑格尔在论述实践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也有许多丰富合理的内容。在他看来,实践是“合乎目的活动”,而要达到目的必须通过“手段”,只有“目的”和“手段”的结合,才能在实践中达到客观的结合。他说:“目的通过手段与客观性相结合,并且在客观性中与自身相结合”。列宁对这一思想同样称赞道:“卓越的地方是:黑格尔通过人的实践的、合目的性的活动,接近于作为概念和客体的一致的“观念”接近于作为真理的观念。极其接近于下述观点:人以自己的实践证明自己的观念、概念、知识、科学的客观正确性。并且,黑格尔在阐述自己唯心主义“实践观”时所使用的方法,同样包含着极其合理的成分。这里应重点提及的,是‘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从抽角到具体和从特殊到普遍的方法”。

黑格尔关于实践观的合理思想,皆为马克思。恩格斯所拯救。列宁明确的指出:“在黑格尔那里,在分析认识过程中,实践是一个环节,并且也就是向客观的(在黑格尔看来是‘绝对的’)真理的过渡。因此,当马克思把实践的标准列入认识论时,他的观点是直接和黑格尔接近的:见弗尔巴哈‘论纲’”。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和吸收了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合理的思想之后,创立了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正是这一实践观的创立,才最终科学地解决了人的本质问题。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广告也精彩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